【汽车安全守护者】了不起的7大汽车安全发明,小拇指今天来科普

我们能拍着胸脯说自己是“汽车安全守护者”,那么你知道历史上伟大的汽车科学家们是怎么解决安全问题的吗?
我们能拍着胸脯说自己是“汽车安全守护者”,那么你知道历史上伟大的汽车科学家们是怎么解决安全问题的吗?今天来一篇科普贴,一定有你不熟悉的。

01、安全带:最重要的安全设备
如今看来再普通不过的安全带,最早是在1967年才被人接受并广泛应用,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的一次汽车竞技赛事中,赛车手担心自己被甩出去,用皮带拴住了自己,后来果然发生了事故,由于这几根皮带的缘故,赛车手幸免于难,这也是第一次安全带拯救了驾驶人的生命。
此后安全带被断断续续的用于赛车场,到了1922年,赛车场上面的跑车普遍都安装了安全带,事故致死率大大降低。
1968年,美国正式规定安全带必须出现在轿车上面,这是第一次有明令条文的法规,至此安全带被广泛的应用于汽车上面,而后几个汽车生产大国欧洲以及日本都相继颁布类似法规,安全带正式普及到汽车上面。

02、安全带卡扣:最“害人”的汽车用品
安全带卡扣,也叫“消音扣”,将其插入座位边槽上,可防止因车内人员不系安全带而发出警报声。
实际情况中,许多重大交通事故都是因为车主使用安全带扣,导致车主和乘员重伤、身亡的。如此惨烈的教训足以让大家都认识到了安全带卡扣的危害,让这个已经流行多年的“不太光彩的发明”成为了众矢之的。
作为汽车被动安全性最重要、最有效的一种措施,安全带已被40多个国家用法律的形式强制使用。

03、全气囊:靠法案强制推广的安全设备
安全气囊最早是在1953年被一名叫赫特里的美国人发明的,是安全带的辅助设备,但是推广过程却极其艰难,毕竟当时的安全气囊造价不菲,汽车厂商都拒绝增加这部分的成本,直到美国参议院法案通过强制装备的条例,从此推广到了全世界沿用至今。
需要提醒的是,在不系安全带的状况下,安全气囊不但不能对乘员起到防护作用,还会对车内驾乘人造成严重的杀伤力。

04、夹层挡风玻璃:从根本上保护驾乘人生命安全
早在1919年,机动车数量很少,并且以相当慢的速度运行,还没有安装挡风玻璃。为了防御恶劣的天气、昆虫以及其他路上的碎片,司机和乘客一般都使用护风镜。
当机动车辆变得更加普遍而且速度提高以后,风和小碎片打在驾驶者的脸上变成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。制造商在车上加了一块玻璃,叫挡风玻璃。这些最初的挡风玻璃由平板玻璃手工切割而成。但不幸的是当玻璃破碎的时候,平板玻璃会碎成大片的危险的尖锐碎片。
大约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,亨利·福特由于一块挡风玻璃碎片受了轻伤,这促使福特发明了夹层安全玻璃,就是把两块玻璃夹在一起,中间用一层PVC塑料隔开做成一种类似三明治的东西。塑料夹层可防止玻璃破碎后像阵雨一样落在车中人身上,受损处会形成蜘蛛网的模样,且使挡风玻璃具有吸收能量和减震的性能,从而从根本上保护驾驶人和乘客生命安全。

05、刹车系统:越来越智能化
刹车系统的发展历程:机械制动  ——   液压制动   ——ABS/ASR/ESP/EBD装置。
是从简单的机械结构到机电液一体化的复杂系统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现代刹车是智能化、复杂的系统,要主动预防、系统保障

06、子午线轮胎:轮胎工业史的一场革命

子午线轮胎的国际代号是“R”。世界上第一条子午线轮胎是由法国米其林公司在1946年发明的,因为其胎体帘线排列方向像地球子午线一样,以轮轴为中心,从一个胎圈到另一个胎圈,径向排列,故此称这种轮胎为子午线轮胎。
子午线轮胎的帘线不是相互交叉排列的,而是与外胎断面接近平行,像地球子午线排列,帘线角度小,一般为0°,胎体帘线之间没有维系交点,当轮胎在行驶过程中,冠部周围应力增大,会造成周向伸张,胎体成辐射状裂口。因此子午线轮胎的缓冲层采用接近周向排列的打交道帘线层,与胎体帘线角度成90°相交,一般为70°到78°,形成一条几乎不能伸张的刚性环形带,把整个轮胎固定,限制轮胎的周向变形。
子午线轮胎的结构注定它能够承受较大的内压应力,胎面不易变形,具有良好的抓地力和稳定性,缓冲性能好,其胎冠部分有钢带层,不易被铁钉钢钉等硬物扎破,安全系数高。

07、减震器:既是舒适件,也是安全件
汽车减震器主要的作用是迅速衰减悬架与车身震动,既是一个舒适件,更是一个安全件。因为减震器改善轮胎抓地性、抑制高速行驶跳动,防止车辆急加速、急刹车、急转弯时车辆侧倾。